旧版回顾

王凯教授《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自然保护地协同共治机制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立项支持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1 浏览次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我校体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经济管理学院王凯教授的《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自然保护地协同共治机制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72264005),获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项目立项支持。王凯长期致力于自然资源管理与环境生态经济相关研究,对网络治理、自然保护地管理与分类、利益相关者分析与治理评价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自然保护地是指为实现对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及文化价值特定保护的目标,所特许及管理的地理区域,为人类生存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中国正处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建设时期,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而传统保护地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多方利益相关群体参与治理不足的问题,而建立自然保护地网络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力措施,在管理进程中有效反馈各方利益诉求。

保护地作为自然资源保存与维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体,人类活动对其会产生显著影响。当前城市化已成为全球生态演变的关键驱动,其变化动态与保护地发展高度相关,并产生一定冲突。城市发展不能忽视保护地的生态系统需求,如何在城市环境中实现自然保护地永续发展显得愈发具有挑战性。而城市自然保护地(Urban Protected Areas)数量及区域的不断增长,现已成为全球自然保护事业的新常态。以城市自然保护地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多方利益需求,以有效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建设与绿色发展。

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形式,是组织和个体通过合约的联结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所构成的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参与者间的关系安排,侧重于表达治理过程中不同利益组织与关系要素间的复杂系统。影响城市保护地治理效能的因素众多,探讨满足利益相关方需求的路径,遵循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促进城市自然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系统保护的循环反哺,这正与两山思想中所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相符。生态文明新时代背景下,城市自然保护地治理亟需构建科学的网络治理机制,以促进协同共治体系建设。

本项目立足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发展问题,从网络治理的视角出发,研究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问题,揭示治理网络的结构要素与影响机制,以针对性提升和改善城市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成效。研究将对试验区下城市自然保护地治理网络构建、主体关系分析、治理效果评估、协同路径优化等问题进行探索,其预期成果将对完善保护地治理体系,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体制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等具有潜在影响。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贵州省教育厅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 中国大学生在线

©皇冠crown (中国)官方网站 SportsCross版权所有     地址:贵州省贵安新区党武镇博士路 
邮编:550003    邮箱:git@git.edu.cn     ICP备案号:黔ICP备13005433号-1
电话:0851-88121166   传真:88121166网站地图   网站隐私安全说明 网站版权声明  电子校报